多伦多教育局(TDSB)周二(10 月 21 日)宣布,从 2026 学年起,所有特色学校和特长项目的招生将重新回归“成绩与能力”评选制度,彻底结束“随机抽签”入学时代。学生能否进入艺术、体育、数理等热门特长项目,将重新“看实力说话”。
“抽签进名校”翻篇了
经过两年饱受争议的实验,多伦多教育局终于“撤回”了“抽签入学”政策,恢复以学生成绩与能力为核心的录取方式。
根据教育局官网发布的最新通告,这一决定来自由安省教育厅指派的特别监管人(Supervisor)的指令。公告中写道:“根据监管人的指示,TDSB 已决定调整特长项目的申请与录取方式。
”这意味着,从艺术、科学、数学、科技到体育与领导力等一系列名校项目,都将取消抽签机制,重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专业能力为核心标准。
“凭实力闯关”的时代回归!根据新规,从 2026 学年起,多伦多特长项目的录取将重新回到“凭实力选拔”的机制:
- 小学阶段的申请者需要提交作品集或视频试演;
- 中学阶段的申请者则将根据成绩单分数(占 30%)与作品集、试演入学测试(占 70%)综合评分,计算“总申请分”,决定录取名次;
- 评审过程由教育局统一团队负责,不再对任何族群设定优先权。
2026年9月入学的申请通道将在 2025 年 11 月 10 日当周开启,并于 12 月 1 日中午截止。
官方发声:“努力与成就,必须被认可”
安省教育厅长保罗·卡兰德拉(Paul Calandra)发表书面声明称:“我们的教育政策核心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果。过去的抽签制度辜负了那些努力准备、认真追求入学资格的学生。恢复以成绩与能力为依据的录取方式,是为了确保每一分努力都得到应有的认可。”
他强调,这项改革旨在确保“优异与成就仍然是安省教育体系的核心价值”。
但这一决定也立即引发了两极反应。
TDSB教育委员裴伟东(Weidong Pei)是改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直言:“努力再次变得有意义了!抽签制度其实伤害了它声称要帮助的学生,让年轻人误以为勤奋和奋斗一文不值,抽签制度是一场“披着公平外衣的激进社会实验”,现在的政策回归,是“教育体系的一次理性回摆”。
教育倡导组织“拯救我们的学校”(Save Our Schools)主席余先生(Bruce Yu)也公开表示支持:“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决定。政府终于把学生利益放在了激进实验之上。证据已经非常明确:抽签根本行不通。”
但并非所有人都为此鼓掌。前 TDSB 教育委员 Michelle Aarts 对这项政策持强烈反对态度。她说:“以成绩单作为门槛是非常不恰当的,这样的评估方式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排他性。”
她批评这次政策转变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教育理性”。
家长委员会成员 Katrina Matheson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非常失望”:“他们在没有征求家长意见的情况下就做出决定,这真的令人心寒。”
她认为,可以考虑在维持项目标准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更具公平性的抽签机制,兼顾学业能力与多元背景。
另一位家长代表、三名原住民孩子的母亲 Midori Miyamoto 也表达了遗憾。她的儿子通过抽签进入以社会正义为主题的名校 Ursula Franklin Academy,并因此“第一次在求学路上真正享受学习”。
“如果没有抽签,他根本不可能进那所学校。他以前因为教育系统的壁垒,始终没能被公平对待。抽签让他看到了希望。”
回顾:公平与成绩之间的拉锯
在过去,TDSB 的特色项目,包括艺术、科学、数学、领导力及运动专项等都是通过学校自主选拔完成的。学生要经历严格的作品集审查、面试、考试或试演。
但批评者认为,这种制度“过于偏向中产阶层”,因为能负担额外培训或家教的学生明显占优势。
一项2017 年多伦多大学研究报告显示,TDSB 艺术项目中的学生白人比例是全体学生的两倍,家庭收入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为打破这种结构性不平衡,教育局在 2022 年推出了“抽签入学”政策:
- 原住民学生优先;
- 20% 名额保留给黑人、拉丁裔与中东背景学生;
- 数学与科技类项目中,50% 名额保留给女生。
- 当报名人数超过名额时,系统将随机抽签决定录取。
然而,这套制度在执行两年后,问题逐渐显现。教师们反映班级水平差距拉大,学生挫败感上升。家长也抱怨努力不再等于机会。
今年6月,安省政府以“财务管理不善”为由正式接管 TDSB,撤销所有教育委员实权,由省府指定的监管人 Rohit Gupta 全面接管。
他上任后立即叫停原定的公众咨询,主导重新修订政策,最终拍板恢复以成绩与能力为基础的录取制度。
新政将在 2026 学年全面实施。申请人需提交 2 月与 6 月成绩单,总成绩由“学业 30% + 能力展示 70%”构成。已通过抽签录取的学生不受影响,但过去因抽签落选的学生,将有机会重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