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可以去加拿大插班读幼儿园或是小学吗?

htica 加拿大留学

作为在北美的英联邦国家,加拿大的基础教育秉承了英式教育的严谨,并具有北美文化所持有的创新精神。加拿大有着安全的社会环境和高品质的教育体系,连续多年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加拿大的基础教育尊重个人发展,因材施教。高等教育含金量高,1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是在加拿大接受的高等教育,多所大学名列世界前100强。

国人的先知先觉让人折服,早在老美还没有打加拿大的主意之前,就有很多家长问我能不能插班到加拿大的小学或是幼儿园。他们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其现在国内没有小升初压力了,可以利用小学的一段时间让孩子感受一下加拿大教育,锻炼英语,增强自信心和视野,提高自理能力,一举多得。就从幼小插班开讲,将自己压箱底的干货告诉大家。

可以去加拿大插班读幼儿园或是小学吗?

可以。加拿大幼儿园基本都是私立的,每个班里的学生是有人数限制的,只要没有满员就可以随时接收新生。加拿大小学基本上都是公立的,插班入读需要得到当地教育局的批准。9月到次年的6月为一学年,周一到周五上学(节假日除外)。早晨8点半到下午2、3点放学。每个班18-26人不等。英语和法语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所以不同学校分英语或法语授课

学前班每个小朋友都要给大家讲讲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什么年龄适合去加拿大插班读幼小?

这个取决于父母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以下是我的分析:

幼儿园阶段 (Pre-School):孩子的语言能力极强,三个月左右时间就可以完全自主交流

学前班 (Kindergarten):加拿大的学前班可以在小学上,也可以在社会开办的学前班就读。学前班一般是半天。学前班教学属于寓教于乐,学拼写比较少,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有个过渡期,以便后面更好适应全天的小学学习。

小学一、二年级:这个阶段是学生积累英文单词的关键时期。学生们也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搜索,做一些与自然、社会相关的小课题。数学学得相对简单,主要是100以内加减法,不涉及乘除法。没有家庭作业。这个阶段孩子插班的话,对孩子的语言要求不是很高。因为在平时的课堂学习里,学生会很快的掌握英语,活学活用。

小学三、四年级:这个阶段学生们已经开始自己独立阅读,课堂上会有很多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加拿大本国的人文历史,还有数学1000以内加减法以及乘除法运算,并开始接触天文、岩石以及动物科学。如果就读英语授课的学校,那么四年级学校将增开法语课。这个阶段孩子插班,对语言有一定的要求,但可以通过课后阅读以及和本地的孩子多接触来减少语言障碍。

小学五、六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课题展示。可以写500字左右的文章。数学学习2位数以内的乘除法以及一级方程和概率;开始涉猎和电、化学、湿地、天象、森林以及植物有关的自然科学。这个阶段对插班学生的语言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赴加之前做好语言准备,掌握基本英语以及单词。单词量需要在5000字左右。

孩子太小,放出去不放心怎么办?

这个阶段的孩子极其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得到安全感。建议父母一方采取陪读的形式。如果父母不能一同前往,则需要在当地找到加拿大公民或是移民作为监护人,住寄宿家庭,但我个人不赞同后者的做法。

能插班多久?

这个取决于父母的计划以及和当地教育局的协商,短到10天,长可以1年或者更久。 去加拿大读幼儿园或小学所需的费用是多少?

幼儿园每个小朋友一个月的托儿费在1500加元左右(约7500元人民左右)。小学按照插班时间长短来定,一年的学费在7000-12000加元(3.5万~6万人民币左右)不等。

去加拿大插班读小学,适合哪些家庭?

适合有一方家长没有工作压力,可以陪孩子一起赴加。家长最好有一些语言交流能力,如果没有的话,也不要打退堂鼓,也可以到了加拿大后再报英语班进行学习。家长和学生都应该有过出境记录,家境相对宽裕。孩子性格活泼开朗,这样能更好融入课堂。到加拿大插班读小学,也适合那些想把孩子们以后送到国外长期读书的家长,当下有句话很流行,就是留学要趁早。年纪小,适应能力强。家长可以看一下孩子究竟适不适合留学或是以后定居国外。

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提前八个月或一年着手准备签证、报学校、租房子,以及了解当地交通情况。加拿大的签证要求比较高,如果之前没有出国旅游的签证记录,家长应该带孩子出国旅游,最好去签证含金量比较高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欧洲或是美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签证需要可信度很高的财产证明,家长在这方面也要提早做准备。

家长切忌不要跟风而上,而是要全面地了解、分析插班加拿大小学是否符合自身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我的建议是,家长和孩子在没有完全想好之前,可以一起先来加拿大做一个短期旅游,实地考察一下,眼见为实。另外,选择学校的时候,避免选择华人密集的校区,既然来了,就应该让孩子全面感受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