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签腰斩,加拿大留学或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htica 加拿大留学

2025年11月4日,加拿大新一届联邦政府发布了任内首份年度财政预算,其中移民政策部分引发广泛关注。要准确理解这一重大调整,必须从两个维度切入:永久居民(PR) 与 临时居民(TR)。

永久居民主基调稳定,利好高素质申请人

在永久居民层面,政策展现出高度稳定性。2026年PR配额维持在38万人,与2025年持平。尽管内部结构略有调整——家庭团聚及人道主义类名额小幅缩减,经济类移民(尤其是省提名PNP)则获得明显倾斜——整体方向依然积极。

对以中国申请者为代表的高素质经济类移民群体而言,这意味着大量此前因配额紧张而停滞的省提名申请有望重新启动,机会窗口正在打开。

临时居民大幅收紧,留学生首当其冲

真正的风暴出现在临时居民领域。2026年TR总配额从原计划的51.6万骤降至38.5万,削减幅度高达25%。而这一调整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国际学生身上:

  • 原定2026年发放30.5万份学习许可(Study Permit);
  • 新规将其直接“腰斩”至15.5万份。

这无疑是本次政策中最剧烈、影响最广的变动,堪称一枚“深水炸弹”。

加拿大是在“关门”吗?恰恰相反

乍看之下,人们难免担忧:加拿大是否正步英美后尘,转向保守甚至反移民?

答案并非如此。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这次调整不是寒冬,而是一场“净化”——尤其对真正以学术为目标、希望凭借实力在加拿大立足的优质留学生而言,反而是一次重大利好。

失控的不是“移民”,而是“临时居民”

公众对移民的负面情绪确实在上升。民调显示,超半数加拿大人认为“移民太多”。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每年几十万的永久居民。

数据显示:

2024年PR批准人数达48.4万,较2015年增长78%,这一增幅在老龄化加剧、出生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实属必要;

真正失控的是临时居民数量:截至2024年,在加持学签与工签的临时居民总数已突破300万。

其中,仅在读国际学生就从2015年的35.2万飙升至2024年的99.6万,九年增长近三倍。再加上毕业后普遍可获最长三年的毕业工签(PGWP),临时居民规模呈指数级膨胀。

而这300万临时居民中,超过90%与留学路径相关,仅不到10%为持LMIA的海外劳工。

换言之,压垮住房、医疗、教育与就业系统的,并非PR,而是短期内井喷式涌⼊各类College的“伪留学⽣”。

结构失衡:暴增的生源从何而来?

若进一步追问:这多出的60多万留学生,究竟来自哪里?

答案令人深思:

中国学生数量不升反降:从2015年的11.7万降至2024年的10.1万;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台湾、香港等传统生源地基本持平或小幅波动;

真正的增量来自部分发展中国家:

印度:4.8万 → 42.6万(+788%)

尼日利亚:0.99万 → 4.5万(+355%)

菲律宾:1980 → 4.87万(+2355%)

尼泊尔:270 → 2.2万(+8000%!)

这些国家的学生并未涌入多伦多大学、UBC、麦吉尔或滑铁卢等顶尖高校,而是集中于入学门槛极低、几乎“交钱即录”的私立或社区学院。

据CBC报道,2023年接收国际学生最多的Conestoga College一年招收3万名留学生——是多伦多大学国际生招生数的6倍。这些课程往往缺乏学术含金量,却能换取毕业工签,成为变相移民跳板。

此次学签配额腰斩,并非针对攻读学位的优质留学生。申请顶尖大学本科、硕士或中小学项目的中国、日韩、欧美等地学生,预计完全不受影响。

短期来看,学签收紧带来阵痛;但长远而言,这是加拿大移民与教育体系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学签虽减半,机会却更真。加拿大的留学“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