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经历一个地缘局面演变与各国国内变数交织的复杂时期,这不仅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格局,也给无数个人与家庭的长期规划蒙上了一层浓厚的不确定性阴影。尤其在美国,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其施政风格的不可预测性再次凸显。短短数月内,超过百项行政命令密集出台,覆盖移民、边境管控、贸易壁垒乃至深层的社会价值观调整,其范围之广、频率之高,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涟漪效应,更在美国国内催生出一种普遍的不安感,促使相当一部分美国公民开始认真评估并寻求更为稳健的外部环境作为“安全阀”。
北美坐标系重置:
美国人北望,加拿大能否担当避风港?
在此背景下,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美国居民,跨越不同社会阶层,正将目光投向其北方的邻国——加拿大。尽管加拿大自身的移民政策在过去一年多亦非一潭静水,经历了自身的调整与波动,但相较于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社会议题尖锐对立的现状,加拿大依然被许多寻求稳定者视为一个相对宁静、更具包容性的替代选项。据加拿大本地媒体及行业观察,这股“北上潮”已汇聚成几股清晰可见的主流:
寻求包容与法律保障的群体: LGBTQ+个人及其家庭的焦虑感尤为突出且紧迫。对美国国内相关权益可能遭受系统性削弱的担忧日益加剧,特别是围绕跨性别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性婚姻权利的法律保障等核心议题,其未来走向充满变数。这促使越来越多该群体的父母,开始积极为子女物色一个真正践行多元化、尊重基本人权的成长环境。加拿大在此方面不仅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其法律框架和社会氛围也普遍被认为更为友好和稳固。
着眼未来的年轻专业人才与家庭: 来自科技、医疗、教育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年轻专业人士及其家庭,也正加速将加拿大纳入其职业与生活规划的视野。加拿大成熟且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技术类移民通道(如Express Entry快速通道系统),为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提供了相对明确的路径。此外,其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相比美国体系,提供了更高的成本可预测性)、公认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以及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网,对于那些计划组建家庭、寻求长期稳定生活、并进行有效财务规划(如购房、养老储蓄)的人群而言,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不少年轻人已将“定居加拿大”视为一项战略性的长远投资。
渴望安宁与传承的退休人群: 部分在美国居住、但与加拿大有着历史或血缘联系的年长者,在全球政治纷争加剧、美国国内社会对立情绪升温的背景下,也开始重新评估与加拿大的连接。他们倾向于选择加拿大更为平和、中庸的社会环境,希望“远离纷争喧嚣”。对于他们而言,加拿大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避风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许多人正积极利用血缘关系(例如,追溯拥有加拿大国籍的父母或祖父母),重新申请公民身份。此举不仅关乎个人的晚年生活,更深层的考量在于为子孙后代预留一条“归途”,一份在未来不确定世界中的宝贵选项。
“失落的加拿大人”的短暂机遇窗口: 加拿大政府近期的一项政策微调,意外地为一批特殊群体打开了大门。针对那些因过去法律体系的漏洞或限制,虽有明确加拿大血缘(父母或祖父母为加籍),却未能自动获得公民身份的“失落的加拿大人”(尤其是在海外出生或被收养者),前移民部长马克·米勒曾指示相关部门优先处理其国籍申请。虽然旨在将此临时措施固化为法律的C-71法案因议会解散而未能通过,但现行的临时政策确实已让部分符合条件者重获身份。然而,正如米勒部长本人所指出的,现有国籍法对血缘传承的限制(通常仅限第一代)已对许多与加拿大有真实联系的人造成了实际影响。并且,依赖于临时性政策而非正式立法的“通道”能维持多久,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凸显了把握政策窗口期的重要性,因为这类机遇往往转瞬即逝。
综合来看,这股从美国流向加拿大的移民潮,其驱动因素已远超传统的经济动机,深刻反映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下对制度信任、社会包容性以及基本生活尊严的深切渴望。
全球“B计划”版图演变:
“黄金签证”市场洗牌与“末日心态”下的资产避险
寻求“备用计划”(Plan B)已然超越国界,演变为全球高净值人群乃至部分中产阶层的一种普遍策略。投资移民项目,即俗称的“黄金签证”,其全球市场格局正在经历一轮深刻的调整与洗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财富阶层对冲地缘政治风险、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追求更大全球流动性的强烈诉求。
新西兰的异军突起: 正如《彭博社》及《巴伦周刊》等财经媒体所报道,新西兰在对其“黄金签证”项目进行改革(例如,显著降低甚至取消了过往严格的英语语言要求)后,吸引力大增,收到了来自中国、日本、印尼乃至美国等地投资者的“极大兴趣”。Queen City Law的董事总经理Marcus Beveridge和Greener Pastures New Zealand的董事总经理Dominic Jones均证实了来自美国需求的急剧上升。移民律师Davida Lesperance进一步指出,无论是特朗普执政时期还是当前,部分美国公民出于对潜在政治清算、特定群体(如性少数群体)可能面临的歧视加剧,或是对美国长期经济健康状况的担忧,都在积极寻求新西兰等国的居留权作为“后备方案”。对于财富净值足够的人士而言,按照新规将约288万美元资产配置到新西兰并持有三年,不仅是可行的,甚至在特定汇率和投资回报下可能实现“零成本”乃至盈利。新西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政治稳定、低犯罪率和悠闲生活方式,还在于其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感,在风险频发的时代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安全优势。
“末日心态”驱动与多重身份配置: 立途集团管理合伙人Christopher Willis的“有备无患总比需要时却没有好”精准概括了当前许多申请者的心态。常驻波兰的国际税务与移民顾问David Lesperance坦言其业务量“从未像现在这样忙碌”,客户群体广泛,包括担忧美国民主制度走向、治理出现专制倾向的各界人士。他观察到,即便是以往从未考虑过离开美国的人,现在也开始“非常认真地”探讨备选方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社会学家Kristin Surak教授更是观察到她所称的“有末日心态的美国人”数量显著增加,这些人将拥有第二公民身份视为应对国家发展方向高度不确定性的一种理性对冲和必要保险。全球流动性本身也是核心吸引力之一。Arton Capital的CEO Armand Arton提到,客户越来越倾向于将多个居留身份进行“捆绑”组合,例如将阿联酋的黄金签证与欧洲某国的签证搭配使用,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化出行便利和居住选择权。恒理环球(Henley & 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Basil Mohr-Elzeki则从更长远的角度点明了代际传承的考量:“一旦获得了公民身份,这种身份通常可以通过血缘关系传承下去,这不仅为客户本人,也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了一个宝贵的B计划。”这种身份的传承价值,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未来显得尤为珍贵。
欧洲市场的冰火两重天:西班牙收紧与马耳他升温: 然而,“黄金签证”的大门并非永远敞开。近期西班牙政府决定终止通过购买价值50万欧元以上房产来获取居留权的“黄金签证”计划,这一举动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解决住房危机、优先保障本地居民住房权的必要措施,但批评者则担心此举会打击外国投资,损害经济复苏。Target Estates的William Morillas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直言此举更像“政治作秀”,对解决住房问题助益有限。Golden Partners的律师Juan Fernández y Zarza警告,“如果高净值人士再也无法通过房地产投资获得居留身份,他们很可能会将目光投向其他提供类似机会的国家。” 西班牙的案例无疑向全球潜在申请者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即便是运行多年、广受欢迎的投资移民项目,也可能因为国内政治风向的转变而突然调整甚至关闭。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构成了“尽早行动”的理由。与此同时,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寻求欧洲入口的投资者。据《第一邮报》报道,恒理环球印度区负责人Rohit Bhardwaj指出,马耳他地处地中海中心的战略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作为欧盟成员国所带来的申根区27国免签通行便利,以及其在英国脱欧后吸引了大量寻求欧盟市场准入的英国企业所形成的有利商业环境(尤其在金融服务和电子博彩领域),再加上相比西欧北欧更低的生活成本,使其永久居留计划在印度等国公民中热度持续上升。
特朗普“金卡”构想的市场审视与全球竞争: 特朗普提出的耗资500万美元的美国“金卡”计划,尽管被宣传可能附带重大税收优惠,但在专业人士眼中仍面临诸多疑问和挑战。法律及专业服务公司Burlingtons的Sarah Khawaja指出,该计划的具体运作细节仍未公布。更关键的是,Hill Dickinson律师事务所的Hed Amitai点出了核心障碍:“大多数已有雄厚财富的人都避免移居美国,因为一旦拿到绿卡,你就要按全球收入来纳税。” 这一点对于寻求财富保值和税务优化的全球富豪而言是巨大的劣势。Astons的公民身份和居留许可专家Alena Lesina和塞浦路斯办公室负责人Denis Kravchenko均表示,500万美元的门槛“可能太高了”,难以吸引足够数量的申请人来达到特朗普声称的减少国债等宏大目标。他们强调,全球范围内存在大量门槛更低、申请流程更简便、且税务负担更轻的替代项目。LSE的Kristin Surak博士引用历史数据质疑其市场需求,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愿意为一张签证付出如此高昂代价的家庭数量相当有限(年均仅约370个家庭),澳大利亚和英国类似高价计划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年申请量仅为数百宗。近期希腊黄金签证即便在提高投资门槛后依然火爆(尤其受到年轻美国申请者的追捧,2024年发放量创纪录),也反衬出市场对价格敏感度以及项目综合性价比的高度关注。尽管恒理环球美洲区负责人Basil Mohr-Elzeki认为,凭借美国顶级的教育、医疗和商业机会,这张“金卡”仍有可能吸引特定目标群体,但其面临的激烈全球竞争和内在制度障碍(如全球征税)不容小觑。
加拿大移民通道并非坦途:
EE系统竞争白热化,政策调整影响深远
即使是被许多人视为理想目的地的加拿大,其主流移民路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并且同样处在动态调整之中,对申请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强的时效性考量。近期,加拿大联邦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 EE)系统在经历了近四周的暂停后重新启动邀请,其首次发出的邀请结果便清晰地反映了取消LMIA(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额外加分(此前可加50至200分)后的新现实。数据显示,最近一次省提名类别(PNP)的EE邀请,最低分数线(CRS)竟高达764分,这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
更引人关注的是移民局公布的EE候选人“池”内的数据。截至2025年4月中旬,池中累计的合格候选人总数已超过24万人。而其中,CRS分数在5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群约有2万余人,450分以上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万多人!考虑到加拿大《2025-2027年移民水平计划》中计划通过EE项目接收的新永久居民年度目标约为12.5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池中积压的大量候选人面临着极其激烈的竞争。
通过对比LMIA加分政策取消前后的候选人分数分布,可以观察到显著的变化:原先处于501-600分段和481-500分段的申请人数量大幅减少(分别减少了5740人和2602人),而与此同时,分数在451-470分段和430-450分段的申请人数量则相应激增(分别增加了3907人和3539人)。这直观地显示了政策调整的威力——大批原本依赖LMIA加分维持较高分数的申请人,在失去这项优势后,分数下跌,落入了竞争更为拥挤的中低分段。虽然有候选人自然到期退出和新候选人加入的因素,但整体趋势清晰地表明,获得高分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加拿大移民部引入了“基于类别的邀请”(Category-based selections),例如针对法语能力优秀者或特定紧缺职业(如STEM、医疗、技工等)的定向邀请,确实为符合这些特定条件的申请人提供了分数之外的优先获邀机会。事实上,2025年至今,法语人才类别的邀请量已占到EE总邀请量的近六成(发出18,500份ITA,占总数31,508的58.7%),这在令法语申请人受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分配给常规通道(General draws)和其他类别邀请的名额被压缩,进一步加剧了不具备特定优势的申请人的竞争压力。这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移民政策并非静止不变,依赖“标准路径”的申请人需要对政策变化保持高度敏感,任何调整都可能直接影响其排位和获邀前景,从而凸显了在有利时机下提交申请并锁定资格的重要性。
在变局中绸缪,为未来预留选项
综上所述,无论是源于对无常世事的忧虑,还是基于全球资产配置、税务规划、子女教育以及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和更大流动性的主动需求,寻求第二身份或海外长期居留权,已从过去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属考量,逐渐扩展为更广泛高净值人群乃至部分中产家庭需要严肃面对的议题。然而,全球移民政策的版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着,各国政策的窗口期、门槛、审批效率都在不断变化。曾经炙手可热的项目可能因政治压力或经济考量而收紧甚至关闭(如西班牙),新的机遇可能出现但往往伴随着时效性(如加拿大的临时政策或特定类别邀请)。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观望和犹豫可能意味着错失良机。对个人和家庭而言,及早进行全面评估,深入洞察目标国家的政策细节与未来走向,并据此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可执行的规划,或许不再仅仅是“明智之举”,而更像是一种必需的风险管理策略。毕竟,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提前布局、为自己和家人预留更多选择权,可能正是应对未来种种未知挑战、确保长期福祉与财富安全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远见卓识与果断行动,其价值从未如此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