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加拿大移民政策整体在收紧:
- 学签名额削减
- 工签通道收窄
- 临时居民(TR)审批趋严、拒签理由模板化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配偶/伴侣团聚移民(Spousal / Partner Sponsorship)仍然是少数相对稳定、长期存在的通道之一。
只是:
类别怎么选?
办理时间为什么忽上忽下?
在等 PR 的时候,配偶能不能申请开放工签(Open Work Permit)?
这一篇,试着用通俗的语言,把这几个复杂的核心问题讲清楚。
一、配偶团聚其实有“两条路”:Inland vs Outland
很多人以为:“人在加拿大,就只能走境内(Inland)”;
其实,加拿大的配偶团聚 本质上有两大类别:
1、Spouse or Common-Law Partner in Canada Class(俗称 Inland / SCLPC)
特点:
- 申请时,配偶/同居伴侣 与担保人一起住在加拿大
- 有合法临时身份(访客、工签、学签),或受特定公开政策豁免
- 一般被称为 “Spouse in Canada Class”
风险与限制:
- 没有上诉权:如果被拒,不能向 IAD 提出上诉,只能考虑司法复核
- 如中途离开加拿大且无法顺利回加,申请可能被视为放弃
适合人群:
- 已经在加拿大长期共同生活,短期内不会频繁出境的一方
2、Family Class(俗称 Outland,境外类别)
特点:
- 法律上是“家庭类别”(配偶/伴侣/受抚养子女)
- 传统印象是“人在境外”,但其实人可以在加拿大,只要用这套类别申请即可
优势:
- 有上诉权:如果被拒,可以向移民上诉委员会(IAD)上诉
- 理论上不限制出入境(当然,每次入境仍受边境官员裁量)
适合人群:
- 需要在 PR办理期间 出入境较多
- 希望保留上诉权,增加“兜底安全感”的家庭
小结:
选类别,不只是看“人现在在哪儿”,更要看:
你们是否需要频繁出入境?
万一被拒,你们接不接受“没有上诉权”的风险?
二、办理时间到底是几个月?为什么一直在变?
很多人每天刷 processing time 页面,越看越焦虑。
现实是:配偶团聚的时间既有“官方目标”,也有“现实波动”。
- 政府对“海外 Family Class 配偶”设定的服务标准是:
目标 12 个月内处理完 80% 的案子
- 但最近公开统计显示:
- 配偶在加拿大(Inland):处理时间约 24 个月(不含魁省)
- 配偶在境外(Outland):处理时间约 15 个月(不含魁省)
也就是说:
Inland 通常比 Outland 更慢,
而且两者之间差距有时会拉大,有时会缩小。
更麻烦的是,这些时间是根据过去一段时间处理 80% 案件的历史数据滚动统计的 :
- 某段时间批得快,数字就会降下来
- 某段时间堆积多、资源被挪走,数字就会拉上去
所以,processing time 只能当“参考区间”,不能当“承诺”。
做规划时,更重要的是:
- 看自己是否能承受 1–2 年的等待
- 同时考虑工签、身份维持、收入安排等现实问题
三、时间之外,更关键的是三件事:权利、灵活、风险
选 Inland 还是 Outland,至少要想清楚这三个维度:
1、“权利”:有没有上诉机会?
- Family Class(Outland):
- 拒绝后一般可向 IAD 上诉,机会多一次
- SCLPC(Inland):
- 拒绝后没有上诉权,只能考虑联邦法院司法复核(程序复杂、成本高)
2、“灵活”:能不能自由出入境?
- Inland:
- 若申请期间离境,之后 回不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 一旦无法返回,申请可能被认为不再符合“在加拿大共同生活”的要求
- Outland:
- 申请本身不要求人在加拿大
- 担保人和被担保人可以根据各自签证情况安排往返
3、“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有没有退路?
- Inland:
- 一旦材料被退件或以后被拒,没有上诉,自救空间有限
- Outland:
- 有上诉权,对证据、时间线的重大争议,有机会在 IAD 重审
很多人习惯性地说:“我们人在加拿大,就做 Inland 吧。”
但真正在实务中,越来越多慎重的家庭,会认真评估后选择 Family Class。
四、配偶 PR 等待期间,还能拿开放工签吗?
先讲结论:
可以,但不是人人都可以,也不是自动就有。
1、政策的本质:只给“PR 申请中的配偶/子女”
根据现行公开政策:
可以申请开放工签的,必须是:
- 在加拿大
- 作为配偶 / 同居 / 事实伴侣 / 其受抚养子女
- 已被包括在配偶/伴侣或家庭团聚 PR 申请中
- PR 申请已经被 IRCC 接受并发出 AOR(确认收件)
不能通过这条政策拿工签的包括:
- 仅仅是“工签持有人配偶”、“学生配偶”(这属于另一类政策,跟本条无关)
- 只是普通临时居民,并没有被配偶团聚 PR 申请“带上”的人
2、时间点:AOR 是关键节点(但有“两周例外”)
一般规则:
- 只有在 PR 申请通过完整性审查
- 担保人收到 AOR 信后
- 配偶/子女才能在线递交开放工签申请
特别例外:
如果:
- 你的访客/工签/学签将在 两周内到期;
- 配偶团聚 PR 已经递交,但 AOR 还没下来;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政策允许你:
在没有 AOR 的前提下,先递交开放工签申请,但必须附上已递交 PR 的证明(提交确认、付费收据等)当前合法身份证明
这是一个很小的“救命窗口”,只有两周,过了就用不上了。
3、申请方式:只能线上,绝不能去边境
- 必须通过 IRCC secure account 在线递交
- 不能在入境口岸申请,不能 flagpoling(去边境“刷签”)
- 表格中还要求在 Job title 等栏位填入特定字样(如 “SCLPC FC OWP” 等),方便系统识别是这类公开政策下的申请
如果乱写或漏写,很可能:
- 系统识别不到你是“配偶团聚开放工签”,
- 当作普通工签审理,结果就是 —— 拒。
4、如果已经没身份了,还能拿工签吗?
如果:
- 已经超出 90 天恢复期
- 仍然在加拿大
- 正在走配偶团聚 PR
那就进入一个更复杂的区域:
- 必须依赖旧有的“配偶在加拿大公共政策”,
- 先要拿到 PR 的 Approval in Principle(AIP,原则上批准)
- 并且只能用纸质方式递交工签申请
这意味着:
真正拿到开放工签的时间,可能非常非常长。
五、三种典型情境:怎么合理规划?
情境 A:人在加拿大,有访客/工签,很快要递交配偶 PR
建议思路:
- 尽早准备好完整 PR 材料,不要拖到身份快到期才开始
- 争取在身份到期前充足时间内递交 PR
- 等 AOR 出来后,尽快递交开放工签
- 如果发现身份将在 2 周内到期而 AOR 还没来,考虑用“两周例外”路径,附上所有递交凭证
重点是:
不要让自己落入“已无身份 + 还要等半年工签”的局面。
情境 B:已经在加拿大多年,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合法身份
这类情况风险较高:
- 可能可以通过 “Spouse in Canada 公共政策” 递交 SCLPC PR
- 但开放工签要等 AOR,时间长且不确定
- 期间无法合法工作、无法享受医保,对家庭经济压力巨大
这类案子,一般不建议自行摸索,需要量身评估与专业介入。
情境 C:配偶在境外,自己在加拿大工作或学习
- 可以用 Family Class(Outland)递交 PR
- 你自己通过工签、学签或 PR 留在加拿大
- 被担保人不在本条开放工签政策覆盖之内(不在加拿大)
- 重点变成:
- 证明关系真实、持续
- 安排好你在加拿大的收入、住所、税务记录
- 为将来登陆后的生活做规划
六、审核越来越严:关系真实性 + 材料完整性
近一两年,一个明显趋势是:
配偶团聚不再是“走个流程就过”的通道。
1、关系真实性: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常见审查点包括:
- 是否长期一起居住(租约、水电网账单、共同地址)
- 是否有共同的经济安排(联名账户、共同支出)
- 日常往来记录是否自然、持续
- 是否存在“为了身份而结婚”的疑点
像“现代情侣各管各的钱,不爱联名”的说法,
现在越来越容易被 IRCC 质疑,甚至收到程序公平信,要求补充大量证据。
2、材料完整性:一个没勾的框,可能毁掉整个申请
实务中非常常见的情况是:
- 申请表、Checklist 某一项漏勾
- 认为“不适用”就留空,结果被 IRCC 当作“不完整”
- 甚至因为 Use of Representative 等形式问题,整套 PR 被直接退件
一旦 PR 被退件:
- AOR 作废
- 开放工签资格随之消失
- 若此时身份已临界或到期,很可能立刻陷入“无身份 + 无工签 + 无医保”的困境
所以,形式上的小错误,在现在的环境下,都是“大问题”。
七、给准备做配偶团聚的家庭几条实在建议
1. 至少提前 6 个月开始规划
- 把:身份到期日、预估 AOR 时间、工签审理时间、工作合约、房租、学费等放在一个时间轴上看清楚。
2. 认真思考:Inland vs Outland,不要“谁先说什么就听什么”
- 你们需不需要经常出入境?
- 万一被拒,你们能否接受“没有上诉权”?
3. 把开放工签到作“安全网”,不是“自动的权利”
- 工签不是自动附赠,需要满足条件、看时机、看身份状态。
4. 材料务必做到“形式正确 + 实质完整”
- 表格不漏填
- Checklist 不漏勾
- 不确定的地方要么查官方指南,要么请人审一遍
5. 一旦涉及以下任一情况,建议尽早咨询专业人士:
- 有一段时间没有合法身份
- 有拒签史 / 犯罪记录 / 移民局不良记录
- 关系证明较弱(短时间闪婚、长期异地、缺乏共同财务等)
总之,如果走配偶团聚移民,申请时一定要提前了解政策、法规,文件准备上一定要仔细、仔细、仔细!